鹦山湖,在鹦山一隅,《东山志》载:鹦山在余支湖西,邑志讹作鹦湖,今省作婴山。有石壁,相传鹦鹉从壁间飞出,因以为名。下有石涧,泉涓涓不绝。兰鹦里十景所谓“鹦壁遗踪、石漳流泉”即此。
鹦山湖,即是余支湖近鹦山者。元末有处士陈哲高,隐湖滨构数椽,刘探花诗所谓“绿水青山照考盘”。如今在一些老人们的话语里,还时常能听到余支湖之名。余支,原是东汉避战乱而迁居于此的第一人,湖以人名。东汉至唐这一段时间,余姓时有显赫官宦。今余支湖之东南,还有余支之自然小村,有余季墩等唐代古迹。
鹦山湖处有居民,始现于南宋 ,据《鹦山陈氏宗谱》载,宋室南迁时(1127),“亲军护卫都指挥使陈照(千一公),从龙渡越,卜居四明岱头,其曾孙陈连二于宋嘉定(1210)迁居兰风之鹦山。鹦山于此时始成村。历两百载后,吏部清慎公,学宪静庵公祖孙列先出仕,继而,明清两代名宦众多,鹦山古时政绩可观。正如明赐进士出身江西学政冯兰在为《鹦山陈氏宗谱》作序曰:适观陈氏谱,而三叹焉,……自宋元以来至我朝,族益大、子孙益众、为名宦者亦多。”
随着婚嫁及劳作等关系的不断发生,潘、姚、王等姓氏也陆续迁徙定居,鹦山湖边缘的人口不断增多,遂先后出现了湖塘、湖门头、庙湾、小湖头堰等集居村落。
据史载,南北朝时,宋大明四年公元(460),山阴(今绍兴)县令孔灵符以山阴县民多地少,遂迁移贫民于姚、鄞、鄮三县,垦殖湖田,从此鹦山湖的围垦开发逐渐开始。清乾隆年间,私垦盗湖之风日盛。民国初年,数以千计劳动力参与鹦山湖围垦,垦湖之势盛况空前。是时,中河乡曾在鹦山村狮岗下设立水利公所,有计划地围垦湖田,一度遏制了私垦滥垦。至民国五年(1916)九月,鹦山湖共造田1974.5亩。到解放初仅存湖面1200亩。当时垦湖劳力皆来自绍兴、松厦一带,垦湖者弃乡携眷,筑舍定居于鹦山湖,湖沿星罗棋布的茅舍,形成了散居型村落,俗称杏山湖田里。
鹦山湖在建国初期就已被围垦得所剩无几,查史料,现存面积只及原来十分之一。在宋嘉泰《会稽志》中,鹦山湖和汝仇湖、鉴湖的面积都在万亩以上:
唐时,余姚境内有湖泊三十一处,其面积在万亩以上者计有烛溪、牟山、汝仇、余支、黄山五湖……余支湖,在县西五十里,周二十里,有土门七所,湖内籍田三百余亩。(宋嘉泰《会稽志》);
余支湖,在县西北五十里,周五百顷。北距孟家塘与汝仇湖。(明万历《绍兴府志》);
周二十里,有土门七所”,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邑人蒋怀请(编者案:蒋怀情为蒋梦麟之父)著《余支湖图志》,湖周500顷23.32亩,有石闸二,可灌东山,兰风两乡之田。(光绪《余姚县志》);
现在留下了来的这点湖,村里把它们料理得很漂亮,很干净。湖畔的老柳都还在,在冬天的白光里下垂着枝条,投下一片蓬松的倒影。
鹦山湖之南,即是鲤鱼山。据说鲤鱼山顶有类似壕沟的前朝遗留建筑。在鲤鱼山的山脚,为战国至六朝墓葬遗址,市级文物点。远远望去,那是一个宽大的赭色土坡。